张静初丨奶奶的智慧——幸福是一种选择
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066 篇文章
题图:文中图片皆来自作者。
作者:张静初,演员,曾出演《孔雀》《门徒》《无双》《唐山大地震》等。本文来自作者在“她势界·凤凰网 2023 女性影响力大赏”的分享。
一诺写在前面:
静初这篇文章我不剧透,看完告诉我你的感受。
我想我们的感受会是相似的,是被那些生活点滴里折射出来的智慧和爱所穿透的感觉。
我 5 月 7 号会开始线上工作坊,讲内在秩序和真实成长。静初会来做工作坊的嘉宾,并和学员连线。另一位嘉宾是明就仁波切纪录片的制片人和导演 Paul MacGowan(会有中文字幕和翻译)。
由于我自己时间安排的不确定性,工作坊每年不定期举行,希望这次可以在线上见到大家。报名信息见文后。
大家好,我是张静初。今天活动的主题是女性的力量,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很平凡、却又不平凡的女性的故事。她 1922 年出生,42 岁守寡,独自带大了 12 个孩子,她从不发脾气,总面带微笑,在她身上我看到水一般的智慧。她,就是我百岁的奶奶。
我知道分享她的故事是有难度的,会有点让人难以相信,毕竟她是一个人又不是神,怎么可能做到没有负面情绪?举一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她有多特别了,我跟妈妈说起我想分享奶奶的故事,妈妈由衷地赞叹说:奶奶真的了不起。都说婆媳矛盾是千古难题,奶奶共有 7 个儿媳妇,可是我们家从来没有过婆媳矛盾。单单这一点就已经是很罕见了。
在我的生活中,除了修行人之外,我没见过情绪这么稳定这么有处世智慧的人,当然也觉得我离奶奶的境界很远。所以想借这个机会探寻一下奶奶身上的智慧从哪里来,也许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。
先讲一个奶奶的小故事。奶奶 91 岁那年,决定要清理一下自己不常用的存折。其中有一张存折里还剩一千多块钱,她就想把里面的钱都取出来。去了银行,柜台的小姑娘可能是之前误收了一张一百元假币,一看我奶奶年纪这么大了,觉得她应该分不清钱的真假,就在递给我奶奶的那叠钱里,混了一张一百块的假币。我奶奶拿到钱,一点,就发现了。奶奶把那张一百块的假币抽出来,递回到柜台里,很温和说:“姑娘,麻烦你换一张。”小姑娘吓一跳,顿时慌了神。这时候她旁边的同事,探过身来很关心地问:“奶奶,怎么了,有什么问题吗?” 奶奶笑眯眯地对那位同事说:“哦,没事,我呀,年纪大了,喜欢新的钱。” 那个给了假币的小姑娘,慌忙找了一张崭新的一百块,递给了我奶奶。在旁边的同事回到自己的工位之后,奶奶对这位姑娘说:“姑娘,以后不能再做这样的事了。”就转身离开了。
我听了奶奶的遭遇之后,很多次试着把自己代入到同样的情景中。我发现我根本做不到这样,我会被义愤填膺的情绪所控制,大概率会跟领导反映。我会认为这种没有职业道德的行为是不能坐视不理的。而奶奶在这种时候,选择了为对方考虑,她怕小姑娘丢了工作。她用把自己放得很低的做法——说自己年纪大了喜欢新钱,既捍卫了自己的权益,又保住了对方的面子,还教育了对方。这种情商我实在是没有。在做事和做人之间,我往往只能想到做事。
我在工作中追求完美主义,当工作不顺利时,我会有焦虑和愤怒的情绪。在做事和做人之间,我一直毫不犹豫的选择做事。
在练习静坐之后,我开始慢慢地能控制一些自己情绪了,也慢慢得明白一些奶奶的心平气和从哪里来。因为我观察到,其实愤怒并不是无法控制的情绪,而是我们主动的选择。我们选择愤怒,是因为我们觉得愤怒的情绪可以震慑对方,让对方不敢造次。看到这一点让我明白了,我们确实有其它的选择。排除情绪来解决问题,智慧和创造力才能升起,才能找到奶奶式的,双赢的选择。
我也慢慢明白了,为什么很多时候“做人”比“做事”重要。拿我的工作来说,其实每一部电影都有失控的风险,毕竟影视是一个集体创作。演员在其中能起到的作用只是很小的一部分。而当你要面对“做事”还是“做人”的选择的时候,基本上,这件事件的结果已经往不可逆转的方向去了。所以这时候要做的就是尽力而为,把自己的部分做好,把这段时间过好,和同事们好好相处。大家一起共渡过难关,结下珍贵的革命友谊也是一种收获,毕竟来日方长,大家今后还会江湖再见。
奶奶的智慧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,虽然我有点愚钝,到了四十岁以后,我才慢慢开始发现奶奶的处事方式是有迹可循,可以习得的。我跟叔叔聊起过奶奶这种圆融的处事方式从哪里来,叔叔说可能是因为奶奶很小就上了教会学校,所以她的教育程度不错,又从很年轻就开始经商,所以知道“万事以和为贵”。她的智慧就是:不被情绪裹挟,能跳出来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。
第二点是,奶奶忠于自己内心的感受,不过分付出自己所不能承受的,这也许是她不抱怨的底层原因。
在我印象里,奶奶在很少灶台前忙,她是职业女性的思维,一直工作到九十几岁,最后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小超市收银。奶奶过得也很随意,上班忙得错过了饭点,她就用茶泡饭解决问题。我现在回想起来,其实奶奶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对于家务她可能不是很喜欢,就不强迫自己做。
从 95 岁起,奶奶提出了让叔叔们轮流陪护她 3 个月。我当时听了觉得很意外,毕竟叔叔们也都六十几岁了,到了该颐养天年的年纪。这非常不像传统中国父母的做法,一般的父母都像我父母或者我外婆,即便心里很想念孩子,也会在嘴上说:“我很好,你忙你的,没事别回来,不用担心我。”
牺牲和奉献是值得歌颂的品质。可如果一个人的付出,超出了自己可承受的范围,压抑了自己的需要和感受,心里就会积压很多的委屈,有委屈就会有抱怨,不知不觉中,我们变成了怨气冲天的人。结果就是吃力不讨好,觉得自己已经付出了所有,做了这么多的牺牲,可家里人不知感恩,反而愈行愈远。
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不过度牺牲和付出。就像飞机的安全广播提醒的:请先带好自己的氧气面罩,再去帮助其他的乘客。先学会关爱自己,才有能力去好好的关爱别人。
第三点,对于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,奶奶选择接受与臣服。
我爸爸在 2008 年得了癌症,是胃癌晚期。奶奶当时已经 86 岁了,叔叔们考虑到奶奶的身体情况,决定隐瞒爸爸的病情。在爸爸离世前的最后三四个月里,即便近在咫尺,奶奶也没能再和爸爸见到面。我爸爸临终最大的遗憾,也是无法见到自己的母亲,与她告别。直到爸爸离世半年后,奶奶才知道这个消息。
我爸爸是长子,在爷爷去世之后,爸爸长子如父,一手帮着奶奶拉扯年幼的十个弟弟妹妹长大,在奶奶心中爸爸占据很重要的位置。在知道爸爸已经去世半年的消息后,奶奶坐在床沿一夜未眠。家人在房间外都很紧张,生怕奶奶承受不住。结果,第二天早上,奶奶走出房间,一切如常了。她没有问过一句,为什么不告诉她爸爸的病情,她没有抱怨,也没有追责,因为她知道孩子们的动机是善意的。她用一夜时间接受了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,就像一个失去小兽的母亲一样,默默地完成了自己的哀悼,在阳光升起的时候,继续生活下去。
然而,奶奶的坚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,在她 42 岁的时候,爷爷用很极端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。那时候我妈妈只有十岁,她和奶奶家是邻居,妈妈说每天早上起来都可以听见奶奶的哭声,她整整哭了一个月,我妈妈说可能那时候奶奶把眼泪哭干了吧。之后,再也没有人见到奶奶哭,在我们的印象里,奶奶脸上总是挂着微笑。
在叔本华写的《人生的智慧》里,有两句他在古书里发现的关于幸福的描述。虽然简单,还很老套,可他一直记忆犹新。
那就是:
如果你总是面带笑容,那么你是幸福的;如果你总是哭哭啼啼,那么你就是不幸的。
”我想,永远面带笑容的奶奶,她的人生是幸福的,而这个幸福是她主动选择的结果。
在《幸福的方法》这本书里,有一个幸福四象限的模型。根据不同的坐标位置分为:现在幸福,现在不幸,未来幸福,未来不幸。
有些人是现在幸福,未来不幸。比如说吸毒的人,他们知道明明知道后果,可是他们无法抵抗毒品带来的诱惑。他们想不管明天怎样,我今天先及时行乐再说。也就是“及时行乐型”。及时行乐型的人把快感等同于幸福。他们只看重眼前欲望的满足。可是欲望就像海水,喝得越多就越口渴。
还有一种人是现在不幸,未来也不幸。就是他们觉得自己现在活得很糟,未来也好不到哪儿去。这种人就是典型的“习得性无助”,他们在生活的不断打击下已经失去了改变命运的勇气。这种人就是无助型。我们很多时候都不自觉变成了无助型而不自知,比如“哎,男人嘛,没一个好东西”,“哎,婆媳关系啊,永远搞不好的”,或者是我经常说的“我是南方人,千万别跟我讲东南西北,分不清”……你看,我们从生活中习得了多少无助。
第三种人就是现在不幸,未来幸福。这种人叫“奔波忙碌型”。这类人心中有一个目标,他们觉得虽然自己现在过得不咋地,可是未来,等目标实现了就会幸福。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个类型。比如我们常听到的“孩子考上大学我就熬出头了“,“等买了自己的房子日子就好了”……可惜的是,奔波忙碌型的人也得不到幸福——孩子考上大学,就开始操心他未来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;终于买了自己的房子,住进去高兴了一阵子就发现,怎么越住越小。就像我有个朋友,换了两三次房子之后总结道:哎呀,什么大房子小房子,我跟你说吧,住哪都一样,就差一间,永远差一间!——没有一个外界的目标,能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幸福感。
于是只剩下最后一种人了,那就是现在幸福,未来也幸福,也叫“感知幸福型”。这种人像孩子一样保有了对幸福超强的感知力。一缕阳光,一朵花开,都能唤起他们心中的喜悦,他们就像人们常说的,活在当下。活在当下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,可做起来很难,比如我会在工作的时候期待着,快点拍完戏,拍完戏可以放假睡大觉了,放假后闲了一段时间我又开始心慌,觉得自己应该出去工作了。就像有一句英文谚语说的,邻家芳草绿,隔岸风景好。幸福永远在别处。
奶奶这一点就很令人佩服,不管在什么情况下,她给我们传达的信息都是:怎样都很好。你忘记给她留午饭了,她就自己茶水泡饭吃得也很香。家人聚会,大家会把最美味的鸡腿和鸡翅先夹给奶奶,她也会欣然接受,只要吃得下就会努力吃掉它。
奶奶很爱美。即便到了一百岁高龄,奶奶还是每两三个月去染一次头发。她常去的理发店搬到了比较远的街区,家人为了锻炼她的行动能力,没有给她配轮椅,只是拿着一张小凳子陪着她慢慢走,每走一百米左右,就放下凳子让她休息一下。就这样走走停停,每去一次理发店来回路程要花费一个多小时,奶奶虽然很累,可是从不抱怨,每次染完头发回来都像小朋友一样,格外开心。
叶曼老先生在一百多岁的时候被问起对于死亡的看法,她说自己现在是“时时可死,步步求生。” 她不惧怕死亡,可也依然在很努力地活。她每天该吃饭吃饭,该讲课讲课,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
奶奶也一样,她认真的活好生命的每一天,她尊重自己感受和需要,她接受她不能改变的,她选择了现在幸福,未来也幸福。
今年年初,奶奶离开了我们,享年101岁。
作为儿孙辈的我们说起奶奶,除了思念之外,语气里都是满满的疼爱,因为她就像家里珍宝。她没有带给过晚辈们一丝负能量,只有满满的自在与轻安。
疫情刚刚结束,世界瞬息万变。面对着一个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大家心中难免都会有些不安和焦虑,我也一样。这种时候我就会想一想奶奶,想一想她穿越的时光,那些时光里充斥着战争、饥荒和动荡。然而,奶奶稳定平和的心,就像抛进大海的一支锚,稳住了这样一个庞大脆弱的家。她臣服和接受的智慧,就像海底的静水深流,无论海面上是怎样的疾风巨浪,海底的深处依旧是宁静与祥和。
我们不知道未来要面对什么,我们也无法控制外界,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内心的感受,这才是我们最珍贵的自由。就像我奶奶用一生实践的一样,尽管生活加诸种种摧残,她选择了宽容与微笑。这种选择的自由,可以让我们穿越一切的不确定。到了生命的尽头,我们可以很坦然说,我的一生是幸福的——因为,我选择了幸福。
5 月 7 日,一诺将再次开启四周线上工作坊,邀请你一起深入理解我们的内在世界,从Being 层面开始觉察、改变、联结自己的智慧和高阶能量,创造独一无二的人生路。
本次工作坊会有五次直播课程,两次互动答疑,两场独家访谈(其中一场为本文作者张静初),以及每日冥想支持。详情见下方海报。海报末尾可以扫码报名和咨询。
明天(4月20日)中午 12 点,一诺将和工作坊助教——Makers 顶尖保障顾问联盟创始人周昊、世界 500 强企业财务 Z ,在奴隶社会视频号直播间一起聊聊“抵达人生的真相—爱与自由”。
点下方“预约”按钮,我们直播间见~
- END -
推荐阅读
张静初:40+女演员的重启
张颂文:火柴天堂
李一诺:生于1977
各位读者朋友,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/故事吧!也欢迎点分享,给需要的朋友们呀。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,请邮件联系(nlsh88@163.com)。
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,期待每个清晨和“不端不装,有趣有梦”的你相遇 :)
点“阅读原文”,加入“奴隶社会”朋友圈,诺言社区。